湘潭市岳塘区:“村规民约”舞蹁跹
湘潭市岳塘区:“村规民约”舞蹁跹
湘潭市岳塘区:“村规民约”舞蹁跹
编者按:解读时事(shíshì)政策,挖掘文化底蕴,弘扬主流价值观,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(xià),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《君山观潮》,传播枣庄好声音(shēngyīn),汇聚枣庄正能量,努力打造有态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的(de)网络评论品牌栏目。
五月假期多(duō)、天气好,不少新人选择在(zài)这个月举办婚礼,大大小小的酒店门前搭着彩虹门、铺着红地毯,甚是喜庆。说到婚礼,“彩礼给多少”“嫁妆陪多少”“酒席办多少”“随(suí)礼随多少”几乎是每一对新人都必须商议的问题(wèntí),自然也是不少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“彩礼(cǎilǐ)”是(shì)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,源于传统婚俗“三书六礼”中的第四礼——纳征。古籍有载:“纳征者,纳聘财也。征,成也。先(xiān)纳聘财而后婚成。”与“彩礼”相对应的是“嫁妆”。
“礼”原本是传达情感的桥梁,如今却在人情(rénqíng)攀比中变了味儿。自2019年起,中央一号文件先后6次提及天价、高价、高额(gāoé)彩礼治理,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要求,持续整治人情攀比、大操大办、厚葬(hòuzàng)薄养、散埋乱葬等(děng)突出问题。“移风易俗”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(jiāodiǎn)。
移(yí)风易俗要移走的是沉疴痼疾,非一日之功,究竟怎么“移”才能(cáinéng)“移”进人民心坎儿里?
移风易俗的“重头戏”之一整治红白喜事中(zhōng)的陈规陋习,说来说去都绕(rào)不开一个字——“钱”。
钱作为红白喜事(hóngbáixǐshì)之“礼”,花起来有多容易?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某些地区“一动不动”“万紫千红”“三斤三两”等说法甚嚣尘上,高额彩礼、高额嫁妆掩藏在各种心照不宣的俗语后花样翻新、水涨船高。部分家庭为撑场面,铺张浪费(pūzhānglàngfèi),动辄数十桌宴席;一些家庭甚至举债操办婚嫁之仪,红双喜变成两头穷,两代人日子(rìzi)都过(guò)得(dé)紧紧巴巴(bābā),因婚返贫现象屡见不鲜(lǚjiànbùxiān)。
有些村里白事也必须风光大办,宴席、喇叭、高价祭品(jìpǐn)、精雕棺材、搭台唱戏、道士法场,几万块钱流水样花出去;还有些地方更是(gèngshì)“别出心裁”想出“剃头酒”“消灾酒”“猪下崽酒”,各种五花八门、巧立名目的宴席,其实(qíshí)只为收礼(lǐ)金。我们的钱袋子真的兜得住这样的“礼”吗(ma)?答案显而易见。
移风易俗的(de)另一大“重头戏”是(shì)破除封建(fēngjiàn)迷信,倡树文明、科学新风。一些人花大价钱请(qǐng)“大师”帮忙风水堪舆、挑选宝地,封建旧俗难破;一些歌舞团借红白喜事之机进行低俗(dīsú)表演,屡禁不止;偶有发生的恶俗婚闹,不但是对新人及其亲朋的不尊重,行为本身还可能违法。
一些传统习俗的(de)演变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,异化为盲目攀比、大操大办、厚葬薄养等不良风俗,甚至成为挑拨男女对立、地域抨击的利器。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(jīntiān),这些陈规陋习已经(yǐjīng)不仅是个人之困、家庭之难,也成了一个亟待引导和(hé)解决的社会问题。
纵观古今,高价彩礼、厚葬风俗、封建迷信等问题其实由来已久(yóuláiyǐjiǔ)。
婚姻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,从古至今(cónggǔzhìjīn)都备受重视。《礼记》中对“六礼”的规定十分严格,《仪礼·士昏礼》中有(zhōngyǒu)记载:“纳征(nàzhēng)(nàzhēng):玄纁束帛,俪皮。如纳吉礼。”这种以布匹、鹿皮等作为聘礼的“纳征”环节可以算作是彩礼的雏形,彼时更强调“礼”的性质。
自汉代起,彩礼的(de)(de)形式(xíngshì)逐渐货币化,金银、牲畜、布匹等实用性财物成为彩礼的主要内容,这时便有(yǒu)(yǒu)了“天价彩礼”。东汉王符在《潜夫论·浮侈篇(fúchǐpiān)》中这样形容当时普通人家的彩礼:“一飨(xiǎng)之(zhī)所费,破毕生之本业。”更别提皇家“聘皇后黄金二万斤,为钱二万万”,花费之高令人瞠目结舌。到了经济空前繁荣的唐代,聘礼成为判定婚约关系存在的重要物证,更使攀比之风盛行。《贞观政要》中也有对“天价彩礼”的记载:“每嫁女他族,必广索聘财,以多为贵,论数定约同于市贾,甚损风俗。”唐太宗、唐高宗都(dōu)曾试图整顿,但攀比之风难刹。细究发现,是古代的门第观念(guānniàn)和女性的经济地位导致这一现象在历朝历代愈演愈烈。
再说回厚葬(hòuzàng)习俗。从根源上讲,厚葬习俗的(de)(de)(de)成因源自古人对死亡的恐惧、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困惑以及传统文化中(zhōng)的“孝”道,认为厚葬可以为先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存做好准备。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和神仙方术广为(guǎngwèi)传播,厚葬之风盛行,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自2011年考古发掘以来,共出土金器、青铜器、简牍等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余件(套),世所罕见。后世在“以孝治天下”的治国理念下丧葬习俗也是极尽奢靡,这种风气流传到民间甚至(shènzhì)到了“发屋卖业(màiyè)”的地步,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短暂地兴起薄葬风气。自唐代(tángdài)之后,厚葬的形式逐渐从贵重的随葬品转向追求繁杂(fánzá)奢华的送葬仪式,仍需耗费大量人财物。宋元明清厚葬习俗依然普遍存在。
如今我们国家已经(yǐjīng)全面建成小康社会(shèhuì),物质生活的(de)(de)丰富性前所未有,男女平等也成为社会共识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,移风易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,彻底铲除陈规陋习正当其时。
老话说,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(zhòng)。所谓彩礼,添彩(tiāncǎi)之礼;所谓丧礼,哀戚之礼;所谓喜礼,庆贺之礼。《论语·八佾篇》有言:“林放(línfàng)问礼之本。子曰(yuē):‘大哉问!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(yì)也,宁戚。’”鲁国(lǔguó)人林放于千年前便有此发问。孔子的回答点出千年后移风易俗的精髓。让“礼”回归寄托情谊的本质,是移风易俗的关键。
移风易俗、成风化人,归根结底在“人”。移风易俗的(de)出发点(chūfādiǎn)和落脚点是让人民(rénmín)群众日子过得更滋润,想让老百姓心理上认同、行为上效仿,就必须发挥人的主体作用(zhǔtǐzuòyòng)。一方面,潜移默化引导群众更新观念,帮助厘清(líqīng)何为生活的“面子”和“里子”。结为两姓之好的“礼”是为共同托举新家庭,与其花大价钱置办丧仪不如用心孝敬在当下。相关部门用接地气的形式干(gàn)接地气的工作,同时结合(jiéhé)常态化的主题宣讲,便可让新风满村居。薛城将移风易俗故事创作改编戏曲、快板、三句半等脍炙人口的表演就十分具有借鉴意义。另一方面要(yào)聆听群众呼声(hūshēng),把移风易俗的事儿办到心坎儿上。比如想要除旧布新,就必须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“新”来替换早已(zǎoyǐ)过时的“旧”,今年薛城区民政局在清明节推出的“云祭扫”“鲜花(xiānhuā)换纸钱”“时空信箱”等文明祭祀(jìsì)服务,广受市民好评;印制的《薛城白事一本通》为群众开展白事活动、享受惠民政策提供了(le)便利。
移风易俗、成风化人,离不开软性约束和硬性(yìngxìng)制度(zhìdù)。农村(nóngcūn)是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重点区域。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,村内的伦理规范(guīfàn)对村民具有很强的约束力。各地(gèdì)的实践表明,移风易俗不能走极端(zǒujíduān),采用制定村规民约、成立红白(hóngbái)理事会等柔性治理方式是上上之策。这种方式既尊重了(le)村居生活习惯,又发挥了党员干部的作用,不易引起群众反感。譬如薛城将婚丧改革等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村规民约,明确奖惩措施,全区各村、社区实现(shíxiàn)村(社区)红白理事会100%全覆盖,民政部门定期对红白理事会成员(chéngyuán)进行培训,引导红白理事会成长为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;台儿庄区邳庄镇健全移风易俗积分制,以“有形实物”强化“无形引导”。此外,法律法规层面的硬性约束必不可少。今年2月1日起施行(shīxíng)的《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(二)》回应了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(chūzī)等问题,5月10日起施行的《婚姻登记条例》增加了“治理高额(gāoé)彩礼,倡导文明婚俗(hūnsú)”等内容,为高额彩礼戴上刚性“紧箍咒”。
移风易俗、成风化人,必须春风化雨、久久为功。持续不断的科普宣传和深入推进(tuījìn)的移风易俗成效显著(chéngxiàoxiǎnzhù),从社会整体来看,红白喜事新办(xīnbàn)简办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已在乡村蔚然成风。当然,我们也要看到大操大办抬头、封建迷信反潮的现象仍旧存在。千年(qiānnián)风俗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,移风易俗是场持久战,重在常抓不懈,既(jì)要消灭陈规陋习(chénguīlòuxí)赖以存续的现实土壤,又要形成常态化机制防止其抬头反潮。例如(lìrú),薛城区民政局充分发挥婚姻登记(hūnyīndēngjì)中心、殡葬服务机构、村居爱心食堂、地名(dìmíng)宣传牌等(děng)民政领域宣传阵地作用,开展婚姻殡葬领域的政策规定、文明新风(xīnfēng)、亮点特色(tèsè)等宣传,积微成著、润物无声;再如,台儿庄区邳庄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、党建服务中心等服务阵地,创新“廊亭宣讲”“板凳课堂”等宣传形式,在唠嗑儿、拉呱中用文明科学新风吹散陈规陋习雾霾。
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(zú)而知荣辱。全面(quánmiàn)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村民的物质生活将更加富足、精神生活将更加丰富(fēngfù),而风俗势必要随着发展的步履不断革旧鼎新,并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(dònglì)。移风易俗,永远在路上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